昆劇能夠一度占劇壇之首,與它擁有一批技藝高超的演員有著密切關系,。
昆劇的演員主要來自民間戲班的職業(yè)藝人,、士大夫蓄養(yǎng)的家班和業(yè)余的“串客”三個方面,。
自明萬歷至清初,,著名的昆劇戲班,南京有沈周班,。袁中道《游居柿錄》),;著名的家班有南京阮大鋮家、常熟徐氏家班,、山陰祁彪佳家班,、常州尤侗家班等。
各地著名戲班,,BJ有聚合,、三也、可娛三大名班,;南京有興化,、華林等班;蘇州有寒香,、凝碧,、妙觀、雅存等班,。
這一時期,,出色的演員,凈有周鐵墩,、孫閻王,、蘇又占;正生有陸石角,、徐大聲,;老生有張得容;小生有吳其玉,;旦有王紫稼等,。
清雍正以后,,最著名的為集秀班(《燕蘭小譜》),譽之為“蘇班之最著者”,。
此班活動達半個世紀之久,,至道光七年(1827年)才解散。
著名藝人有武旦金德輝,、老生陳義先,、凈色馬文觀、二面錢云從,、副末王九皋,,大面王炳文等。
揚州最著名的有老徐班,、老黃班,、大洪班等。
名藝人有老徐班的副末徐偉琛,、老生山昆壁,、小生陳云九以及場面朱念一的鼓板,唐九州的三弦等,。
嘉慶末年,,BJ已無純演昆腔的戲班,昆腔藝人多集中于以“曲子”著稱的四喜班內(nèi),。
道光初,,他們又重整旗鼓,組成集芳班,,不久即告解散,,藝人復轉入三慶、和春等徽班演唱,。
后來被繪入“同光十三絕”(同治、光緒年間的十三位名演員)畫中的,,大多是昆,、亂兼擅的藝人,其中以唱昆劇為主的,,只有徐小香,、朱蓮芬、楊鳴玉三人,。
道光,、咸豐年間,蘇州由吉祥會先后組織了大章,、大雅,、鴻福,、全福四大昆班,均極著名,,歷時也久,。
同治二年(1863年)起,四大昆班先后進入上海,,其中鴻福班與昆戈武班合作,,逐漸演變?yōu)槲浒啵c善演昆劇文戲的全福班,,有“文全福,,武鴻福”之稱,。
在昆劇消歇十多年后,,1917年有直隸高陽專研昆戈戲的榮慶社進京,班中名演員有貼旦韓世昌,、黑凈兼老外郝振基等,。
榮慶社昆戈合流,不僅使北方昆劇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而且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派昆腔,,今稱“北方昆曲”。
這一時期,,南方昆劇在大城市中極度凋敝,,演員僅存三四十人,只能合并成一個文全福班,。
他大部分時間輾轉于江浙諸鄉(xiāng)鎮(zhèn),。
1921年,昆曲愛好人士穆藕初,、張紫東,、徐凌云等,合力在蘇州創(chuàng)辦昆劇傳習所,,邀請部分全服班老藝人如沈月泉,、吳文生等任教。
至此,,僅存的全福班也宣告解散,。
蘇州昆劇傳習所共招收學員四十人,藝名都以“傳”字排行,,表示昆曲藝術薪傳不息,。
五年后,畢業(yè)公演,,有老生施傳鎮(zhèn),、鄭傳鑒,,小生顧傳玠、周傳瑛,,正旦沈傳芷,、王傳蕖,五旦朱傳茗,、姚傳香,,六旦張傳芳,大面沈傳錕,,付王傳淞,,丑華傳浩等,腳色俱全,,技藝精湛,,數(shù)年后,改名仙霓社,。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仙霓社方告解散。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2-01-26/0dd37ded618d4bbce5265456a2e3cfc1c9I4r0146hdlGVX.jpg)
唐王九洲
這一章是昆曲介紹的最后一章了,,后面的那一章是一篇有關于昆曲的散文,。 等這一篇散文過去了之后,便是有關于昆曲的故事了,。 這些故事都與昆曲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