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32年,,楚惠王薨逝,在位五十七年,是楚國在位最長君王,。
楚惠王名章,,羋姓熊氏,,楚昭王之子,,母為越王勾踐之女。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fā)展生產(chǎn),使楚國被吳國重創(chuàng)后得以迅速復(fù)蘇,。
又先后平定白公勝之亂,,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楚國領(lǐng)土擴(kuò)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復(fù)又成為南方強(qiáng)霸。至此去世,,其子楚簡王繼位,。
墨子聞而嘆息終日,欲親往楚國吊喪,只因山水迢迢,,終未成行,。
楚惠王薨逝之際,,周天子貞定王亦于同年駕崩,,在位四十九年。
周貞定王共有四子,,長子去疾,,次子叔,三子嵬,,四子揭,。遺命長子姬去疾繼位,是謂周哀王,。三個月后,,次子姬叔弒兄篡位,史稱周思王,。
又五個月后,,三子姬嵬又弒次兄篡位,史稱周考王,。
姬嵬篡位之后,,憂慮以弟弒兄前事重現(xiàn),次劃王畿河南之地為邑,,封四弟姬揭于王城,,再建西周國。其疆域?yàn)闉e水以西,、洛河以南,,史稱姬揭為西周桓公。
此時越國日益強(qiáng)大,,滅亡滕國,,開始向中原發(fā)展。
周考王二年,,乃是晉哀公十八年,,秦躁公四年,楚簡王元年,。
晉哀公封鄴城與執(zhí)政正卿魏斯,,作為魏氏邑陪都。
魏斯居心叵測,,勵精圖治,,招募李克、吳起、西門豹等一批人才,,且拜儒家孔氏門徒子夏為師,,自立卿府,與晉公室分庭抗禮,。
次年,,晉哀公薨,子姬柳繼立,,是為晉幽公,。
韓虎與魏、趙合謀,,只以絳州,、曲沃二邑留為幽公俸食,余地皆由三家分有之,,號曰三家分晉,。幽公較其父更為懦弱,反以公室之尊,,往三家卿府朝見,,晉國君臣之分倒置。
三家分晉之事傳入齊國,,齊相田盤聞而仿效,,亦使兄弟宗人盡為大夫,瓜分齊國公室,;并遣使致賀魏,、趙、韓三晉,,私下通好,,不復(fù)以公室名義。自是齊,、晉兩國外交,,皆由田氏及趙、韓,、魏四家遣使出國往來,,齊、晉之君拱手,,便如木偶而已,。
是年周考王再封其弟揭之子姬班于鞏,因在王城之東,,號曰東周公,,而稱姬揭為西周公。此乃東、西二周并立之始,,周天子考王成為垂拱傀儡之君,。
周考王五年,魯?shù)抗?,儒門弟子曾參病死,,享年七十一歲。
曾參乃是夏禹后代,,出于姒姓曾氏,,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
其父名曾點(diǎn),字皙,,父子二人同拜孔子為師,。
曾參乃儒家學(xué)派重要代表人物,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后世尊為“宗圣”,,配享孔廟前四,僅次于“復(fù)圣”顏淵,??鬃优R終,曾將孫子思托付曾參,,命其擔(dān)起教導(dǎo)之責(zé)
子思者,,乃是孔子之子孔鯉遺孤。遂拜曾參為師,,成就子思之儒一派,。曾參臨終,想起身下臥席乃是季孫氏所贈,,說道:我一生未做大夫,,不應(yīng)鋪此席!
遂命諸子撤換,,然后寢終,。
《論語》在曾參主持之下得以編纂成功,開始結(jié)集發(fā)行,。
曾參在孔門弟子地位原本不高,,直到顏淵配享孔子之后,才升為“十哲”之一,。中唐以后,,隨其再傳弟子孟子成為“亞圣”,曾參作為師祖,地位方才隨之步步高升,。到明世宗時改稱“宗圣”,,至此曾參得與孔子、顏?zhàn)?、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儒家五大圣人,。
鏡頭閃回,,補(bǔ)敘曾參。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jǐn)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其父病故之時,曾參淚如涌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其后事母,,愈加孝順。
曾子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止,望兒不還,,乃嚙咬自己手指,。便當(dāng)此時,曾參在山中忽覺心痛,,遂負(fù)薪以歸,,跪問其故。
曾母道:我聞母子連心,,因家中有急客至,,故嚙指以悟汝?duì)枴?p> 此事載于《二十四孝》,曾參也因此而成為中國古代孝子典范,,傳頌至今,。
齊國欲聘曾參為卿,其因家有老母之故,,辭而不就,。
聘使:則若母在,,先生便不出仕乎?
曾參:然也,。世人對待父母先祖,,宜慎終追遠(yuǎn),則民德歸厚,。
曾妻往市中交易,,幼子隨后,哭泣不止,。
妻為止子哭,,遂哄之曰:你若止哭,回家之后為你殺豬吃肉,。
其子大喜,,果然止泣。
妻自市中歸來,,將此事當(dāng)作笑話,,訴于丈夫,。曾子聞聽二話不說,,便欲捕彘殺之。
曾妻大驚,,急勸止道:特與嬰兒相戲,,以阻其哭鬧,緣何就此當(dāng)真,?
曾子:雖是嬰兒,,亦不能謊言相戲。嬰兒雖非有智,,然待父母而學(xué),,并聽父母之教。今以戲言欺之,,是教子以后以此戲言欺人也,。母欺其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妻聞此,遂不再言,。曾子終于殺豬烹彘,,以飼其子。
曾子侍坐,,孔子問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弟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孔子授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fù)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yáng)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簾o念爾祖,,聿修厥德。汝今知之乎,?
曾子施禮:弟子受教,。
周孝王七年,燕成公薨逝,。晉上卿魏斯擊秦,,敗秦兵于注城。
函谷關(guān)尹喜于此年完成《老子》一書,,遍傳于道家門徒,,影響力堪與《論語》比肩。
次年晉哀公薨,,幽公繼位,。隨侯姬乙亦薨,壽止四十三歲,。隨侯乙又謂曾侯乙,,繼父隨侯之位,,重建曾國,故為曾國之君,,稱曾侯乙,。
楚惠王不忘隨國當(dāng)年相助父親楚昭王復(fù)國之恩,聞曾侯之死,,遂賜贈曾國鎛鐘器皿萬余件,,皆隨葬于曾侯墓中。
因曾侯乙生前酷愛音樂,,故其子即位,,命將其樂隊(duì)及八個侍女陪葬。另有大量珍貴文物殉葬,,包括曾侯乙編鐘,、尊盤、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又有大量兵器、漆器,、青銅器等,共一萬五千余件,。
尤其曾侯乙編鐘六十五枚,,分三層懸掛于鐘架,精減絕倫,,價值無法估量,,出土后是為一級國寶。上層鈕鐘十九,,中,、下層甬鐘四十五,镈鐘一,。編鐘音域可達(dá)五個八度,,中部音區(qū)有三個八度,十二律齊備,。鐘上還刻有銘文二千八百余字,,以載律音樂理,。
曾侯乙死后次年,楚惠王亦即薨逝,,子熊中繼位,,是為楚簡王。
楚簡王元年,,出兵北伐,,滅亡莒國,以莒為邑,,自此以后,,天下諸侯之國又少一個。楚國撤兵后不久,,莒邑便為齊國所有,。
此時越國之史斷載,中原諸侯國之間亦無戰(zhàn)事,。
推其原因,,當(dāng)是墨子率其徒眾游說列國,提倡兼愛,,阻止攻伐之故,。
周考王十四年,乃為公元前427年,,歲在甲寅,。古天文學(xué)家根據(jù)是年實(shí)際天象,完成歷譜《歷術(shù)甲子篇》,,是謂四分歷,。同步啟動“六十甲子”紀(jì)年法,以代替歲星紀(jì)年,。
周威烈王元年,,晉國上卿趙獻(xiàn)侯浣繼承父趙襄子位,遷都于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由此趙氏勢力進(jìn)入中原,。
與此同時,晉正卿魏斯遷都大梁,,亦入中原,。
魏斯遷都之后,聽從謀士翟璜之薦,,求賢納士,,分別委以重任。乃使屈侯鮒為太子傅,,吳起守西河之地,,西門豹治理鄴邑,;又派樂羊?yàn)閷ⅲ钽Ω敝?,率兵北伐中山?p> 鏡頭閃回,,便說樂羊。
樂羊子者,,宋國商丘人,。
樂羊有妻甚賢,不知何氏之女,。
羊子嘗行夜路還家,,于路畔拾得遺金一餅,樂不可支,,歸家與妻,,情甚得意。
樂羊子妻: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
羊子大慚,,乃捐金于野,而遠(yuǎn)尋師學(xué),。外出未足一年,,樂羊歸來,妻跪問還家之故,。
樂羊子道:久行懷思妻子,,并無它故。
樂羊子妻聞而大怒,,乃引剪刀趨向織機(jī),,言道: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jī)杼,。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xué),,當(dāng)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說畢,,毅然將所織之布剪為兩段。
樂羊子感其妻言,,既佩且愧,遂復(fù)還終業(yè),七年不返,。
樂羊子久不還家,,妻子及婆母素食度日,倍嘗艱難,。時有鄰家之雞誤入樂氏院中,,婆婆擒而殺之,于廚下整治燉熟,,端與兒媳同食,。樂羊子妻對雞不餐,卻潸然而泣,。
婆母怪問:賢媳有肉不食,,卻對之落淚,卻是何故,?
兒媳答道:自傷居貧,,不能供養(yǎng)姑婆,竟使盜食別家之雞,,為媳羞愧,,故而流涕。
樂母大慚,,竟棄雞肉不食,。
當(dāng)時商丘城郊有伙盜賊,聞?wù)f樂羊子妻美貌,,欲搶為壓寨夫人,。但又知其貞烈難服,遂先劫持其姑婆,。樂羊子妻聞之,,立操柴刀出城,來向盜賊要人,。
盜首見其敢獨(dú)身前來,,頗感訝異,遂道:只要你放下柴刀,并肯服從于我,,事可兩全,。若不從我,則先殺你姑婆,。
樂羊子妻仰天而嘆,,二話不說,舉刀刎頸而死,。盜賊大驚,,哄然而散,亦未殺其姑,。
樂母請人收尸,,并報于官府,太守即命捕殺賊盜,,而賜樂羊妻縑帛,,以禮葬之,賜號“貞義之婦”,。
七年之后,,樂羊子學(xué)成歸家,母親哭訴兒媳之事,,并命孫兒與父相見,。樂羊大悲,乃攜母抱子前往晉國絳都,,投在魏文子門下,,以為食客。
數(shù)年之后,,樂羊之子樂舒長大成人,,忽不辭而別,往中山游歷,,就便留在彼國,。樂舒因?yàn)椴拍苓^人,而被中山君聘用,,拜為將軍,。
數(shù)年之后,中山君以樂舒為將,,攻伐魏國邊境,。魏文子斯聞報,便使謀士翟璜之子翟靖引兵迎戰(zhàn),。結(jié)果翟靖一戰(zhàn)而敗,并被樂舒殺死。
魏文子大怒,,欲發(fā)兵征伐中山國,,以報戰(zhàn)敗之恥。便集群臣,,問何人可以為將,。
翟璜舉賢不避仇:樂羊子文武兼?zhèn)洌蓳?dān)此重任,。
魏文子從之,,遂命樂羊?yàn)閷ⅰ?p> 朝散之后,近侍私奏:樂羊之子樂舒今在中山國效力,,并常有家書寄來,,勸其父往彼國做官。雖樂羊未從,,然父子情深,。當(dāng)此征伐大事,主公焉可以舉國之兵委之,?
魏文子聞言猶豫,,遂召樂羊至府,直面說以此慮,,并欲收回兵符,。
樂羊子免冠再拜,叩頭出血,,裂衣立誓:在此之前,,臣子果曾召臣背棄主公,效力于中山之君,,然臣知中山君無道,,故而厲言辭之。父子之誼,,已自斷矣,。況大丈夫建功立業(yè),各為其主,,倘主公以臣為將,,臣豈能以親情而壞公事?主公若不信時,,臣請以血明志,!
遂拔佩劍,刺胸出血,,濺滿衣襟,。
一席話說得魏文子大喜,,當(dāng)即上前扶起,說道:子能自信,,寡人焉不信子,!
于是不顧朝中眾臣議論,毅然任命樂羊?yàn)閷?,率兵萬余,,往伐中山國。
中山又謂鮮虞,,其國君名喚姬窟,。聞?wù)f魏國起兵來伐,立命鼓須為將,,率兵出城,,以拒魏師。樂羊見敵眾我寡,,己軍且水土不服,,遂用緩兵之計,按兵不動,,深壘固守月余,。
國內(nèi)諸卿聞之,大都進(jìn)言詆毀,,說樂羊按兵不動,,是因其子在中山,必有通敵之嫌,。
魏文子覽奏,,置之不理。
月余之后,,樂羊子突然出兵,。鼓須不備,一陣而敗,,逃歸城中,。姬窟大驚,率舉國之眾死守,,樂羊長驅(qū)直入,,兵臨城下。
中山大夫公孫焦進(jìn)言:可遣樂舒登城,,勸其父歸降或退兵,。如若不然,既可殺之,,以亂樂羊之心,。
中山君從之,,便令樂舒上城,勸說其父退兵,。
樂舒進(jìn)言:家父忠魏,,便似臣忠于中山。昔臣屢次致書召之,,猶不肯來;今各為其主,,臣復(fù)勸說何益,?此必有仇臣者獻(xiàn)計,以使主公殺臣,,主公不可聽之,。
中山君不聽,強(qiáng)令樂舒上城,。
樂舒萬不得已,,乃登臨城頭,大呼其父,。
樂羊驅(qū)車上前,,不待樂舒開口,便厲聲責(zé)道:君子不居危國,,不臣亂朝,。逆子恃勇殺人,叛逃祖國在先,;又貪生怕死,,蠱惑生父于后。今我奉命討伐中山,,尚有何說,?你速稟中山之君,令其速降,,我父子尚有相見之日,!
樂舒答道:但求父親能緩攻一月,容我君臣計之,。
樂羊答允,,約兵退后十里扎營,以待城內(nèi)消息,。中山君見樂舒勸說起效,,樂羊退兵,于是大喜,,既不備戰(zhàn),,更不準(zhǔn)備投降,。一月之后,樂羊派人來催,,中山君依舊命樂舒支吾,,如是者三。自樂羊出兵中山,,至此將及三年,,其城不下。
中山君笑道:魏軍必是糧盡,,不能戰(zhàn)矣,。
聞?wù)f樂羊三讓其子,百日不戰(zhàn),,魏氏群臣嘩然,,再次紛紛上書,要求解除樂羊兵權(quán),。魏文子將奏疏皆者壓下,,只是時時遣使而出,北上勞軍,。
樂羊?qū)硎沟溃褐鞴粍谲姸淮邞?zhàn),,是知樂羊之意。今盛夏酷熱已過,,暑氣漸消,,可一鼓而下中山也。
于是第四次兵臨城下,。中山君又派樂舒登城,,要求緩兵,樂羊不聽,,命令擂起戰(zhàn)鼓,,大舉攻城。前番進(jìn)言者再次獻(xiàn)計,,中山君從之,,乃使刀手綁縛樂舒,登城交涉,,逼迫樂羊退兵,,否則立斬不赦。樂舒站立城頭,,大呼父親救命,。
樂羊子罵道:不肖之子!我予你三月之久,,不思逃歸,,此番禍已臨頭,,乞憐何益?
于是不理兒子哀號,,下令繼續(xù)攻城,。
中山君見事緊急,無計可施,,問道:如此奈何,?
進(jìn)諂者道:可立斬樂舒,以其肉熬羮,,裝入瓦缶,,縋缶下城,送于樂羊,,以亂彼心。若樂羊急火攻心,,指揮失宜,,我便可出城擊之,必獲全勝,。
中山君荒悖,,下令依言而行。于是便殺樂舒,,以肉羹饗饋樂羊,。
守城將士:若不停止攻城,并將樂舒妻子殺害,,公將斷子絕孫矣,!
樂羊接過瓦缶,對之罵道:不肖之子,,該當(dāng)如此下場,!
竟將其羮一飲而盡。隨后摔碎瓦缶,,向城上喝道:承蒙中山君獻(xiàn)羮,!我軍中也有烹羮之鼎,以待君肉,。
忍悲復(fù)登戰(zhàn)車,,攻城愈急。魏軍見主帥之子被烹,,無不怒火萬丈,,紛紛舍生忘死,蟻附登城,。中山君見事不妙,,知道大勢已去,,乃大罵獻(xiàn)計者,下城回宮,,自縊而死,。中山國軍民見君已死,開城投降,。樂羊子率軍入城,,遂滅中山之國。
于是懸榜安民,,派官值守,。又歇兵數(shù)日,其后整頓軍馬,,凱旋而歸,。
征伐中山之戰(zhàn),自魏文子三十八年發(fā)兵,,至四十一年還國,,前后三年有余。雖然戰(zhàn)爭時間甚長,,但一舉滅國,,卻又驚其甚速。
魏文子聞報中山已滅,,不由大喜,,親率群臣到城外勞軍。
樂羊下車上前,,參拜國君,,面有傲驕之色。
魏文子故作不知,,還于城中,,升殿視朝,先命人抱出一箱奏疏,,賜予樂羊,。
樂羊子啟書視之,見每封書中,,盡是詆毀自己與兒子通謀,,欲降中山君之辭。于是大驚,,汗流浹背,,拜倒謝罪,再無驕色。
魏文子大笑:孤若疑卿,,豈有今日大功,?
于是敘論平滅中山之功,大賞隨征將士,;更以靈壽賜封樂羊,,號為靈壽君。
魏文子既滅中山,,就此威勢大盛,,隨即任用李悝為相,實(shí)行變法,。
鏡頭閃回,,補(bǔ)敘李悝。
李悝又名李克,,法家代表人物,,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受業(yè)于子夏弟子,,曾申門下,,曾為中山相與上地守將。
上地位于河西,,因與秦國交界,故此李悝常與秦人交鋒作戰(zhàn),。
時聞晉國正卿魏斯招賢納士,,李悝因此放棄上地,通過翟璜推薦,,投于魏文子門下,。
魏斯得到李悝大喜,立刻引為心腹,,并向其當(dāng)面問計:孤嘗聞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賢相。我欲拜相,,魏成子與翟璜,,卿謂孰可?
李悝:臣聞賤者不與貴人謀,,疏者不替親者劃,。臣職在宮門之外,不敢參議,。
魏斯:孤不以先生為疏,,先生休辭。
李悝:主公擇相,,只看五事則可,,不必再問下臣,。
魏斯:未知是何五事?
李悝:一觀其平素所親,,再觀其富時所交,,三觀其貴時所舉,四觀其不得志時所為,,五觀其貧苦時所棄,,足矣!
魏斯:先生且退,,我已得國相也,。
李悝辭出,來拜好友翟璜,。
翟璜:主公召先生問宰相之選,,其誰當(dāng)之?
李悝:某已薦魏成子為相,。
翟璜聞言變色:我薦屈侯鮒為太子傅,,吳起守西河,西門豹治鄴,,樂羊伐中山,。先生也是我向主公舉薦,方得重用,。我有大功于國,,何處不如魏成子者?因何先生反助外人,?
李悝答道:子向主公舉薦下臣,,是為結(jié)黨營私,謀求為相乎,?魏成子千鐘俸祿,,十分之九用于外人,只余其一用在自家,。又為主公聘來卜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賢,,均被主公奉以為師,。公所薦五人,君主皆任為臣下,,怎與魏成子相比,?
翟璜聞而動容,再拜道:翟璜淺薄,愿終身以先生為師,。
魏成子,,乃魏桓子駒子,魏文子斯之弟,。乃任魏相,,使魏氏大興,強(qiáng)于韓,、趙二家,。然而其后不久,魏成子便向魏文子告老請辭,。
魏文子:皆為我魏氏家業(yè)為計,,弟辭相為何?
魏成子:正是為魏氏家業(yè)之故,,弟方辭之,,以讓賢者。臣弟為相,,只有守土之力,,并無外拓之能。主公若圖霸天下,,必用李悝為相不可,。
魏文子信以為然,遂拜李悝為相,。李悝再三推辭,,魏文子再四不肯。
李悝:主公若使悝為相,,須付臣專任之權(quán),以變魏成法,。如若不能,,為臣請辭,主公可另聘高明,。
魏文子大喜道:孤只主祭祀,,政事一任先生所為。
李悝于是走馬上任,,開始變法圖強(qiáng),。先改政事吏治,選賢任能,,懸榜于市,,公布律條:
其一,廢止世襲貴族特權(quán),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dāng)。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罷奪封君大夫在食邑內(nèi)治民之權(quán),,收歸公室。
其二,,改革經(jīng)濟(jì),,實(shí)行平糴法,以盡地力,。統(tǒng)一分配農(nóng)民耕地,,督促農(nóng)民勤于耕作,增加生產(chǎn),。公室于豐收時平價收購糧食予以儲存,,饑荒時平價賣給農(nóng)民,取有余以補(bǔ)不足,,以防谷物貴而擾民,,或賤而傷農(nóng)。
其三,,改革軍事,,建立武卒制。對士兵進(jìn)行考核,,獎勵優(yōu)秀者,,并按不同兵種作戰(zhàn)特點(diǎn),重新進(jìn)行隊(duì)伍編排,,發(fā)揮軍隊(duì)綜合作戰(zhàn)優(yōu)勢,。
其四,改革法律,,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jīng)》,以為魏律,?!斗ń?jīng)》共分六篇,分別是為《盜法》,、《賊法》,、《網(wǎng)法》,、《捕法》、《雜法》,、《具法》,。
畫外音:編訂《法經(jīng)》,是李悝在法律制度方面為中國所作重大貢獻(xiàn),?!斗ń?jīng)》頒出之后,被魏國一直沿用,;后由李悝弟子商鞅帶往秦國,,秦律即從《法經(jīng)》脫胎而成。漢律又承襲秦律,,可見《法經(jīng)》在中國法律史上之重要地位,。李悝在魏國變法,是為中國變法之始,,從而引發(fā)各國變法,。其后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李悝變法影響,。李悝、商鞅,、吳起以至后期韓非,、李斯等,是謂法家一派,,李悝乃是法家門派開山祖師,。
李悝變法,數(shù)年乃有大成,,魏氏富強(qiáng),,為諸侯之冠。
魏文子遂自稱文侯,,自為執(zhí)政卿時紀(jì)年,,西渡黃河,在少梁筑城,,欲攻秦國。
魏軍西進(jìn),,遭遇秦軍抵御,,數(shù)年間擴(kuò)張不果。國相李悝與大夫翟璜聯(lián)名上奏,,向魏文侯推薦吳起,,說其用兵才能,,天下無敵。魏文侯從之,,遂立拜吳起為將,,舉兵伐秦。
魏文侯三十三年,,吳起戰(zhàn)勝秦軍,,沖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后乘勝而進(jìn),,直撲秦國渭河平原咽喉要地鄭邑(陜西華縣),,陸續(xù)占領(lǐng)王城(今陜西大荔)、合陽,、陰晉等城,。
吳起由此向北,奪取戎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設(shè)置上郡,,轄今陜西境內(nèi)洛河以東,黃河以北,,子長以南,。
魏國又占陜(今河南三門峽西),控制西方與中原通道,,壓制秦國在洛水以西,。
鏡頭閃回,話說吳起,。
吳起,,姜姓吳氏,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人,,家累萬金,,富甲一方。
吳起仗義疏財,,為求人生發(fā)展,,到處奔走,謁見諸侯,,以圖出身進(jìn)用,。但直至花光家產(chǎn),也未得到列國重用,,遭到鄉(xiāng)人譏笑,。
吳起氣憤不過,怒殺誹謗自己者三十余人,。并對母親發(fā)誓:不當(dāng)卿相,,決不回衛(wèi),!
于是便至魯國,到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學(xué)習(xí)儒術(shù),。就學(xué)期間,母親去世,,吳起沒有回家奔喪守孝,。曾申謂其不孝,不配作儒家門徒,,便將其逐出門墻,,斷絕師生關(guān)系。
吳起離開曾府,,更不還家,,直至冀州黃山,向王敖祖師學(xué)心兵法,。
此時王敖雖已開館授徒,,但習(xí)有大成之者,惟有吳起,,堪謂兵家門開山首徒,。
吳起在黃山七年,學(xué)有大成,,乃辭師下山,,復(fù)至魯國,欲求官職,。
此時乃是魯元公十七年,,正值齊宣公發(fā)兵攻打魯國。魯元公欲用吳起,,但思吳起妻子乃是齊人,,由此猶疑。吳起渴望功名,,于是殺掉妻子,,以向魯侯表示,絕不偏向齊國,。
魯元公信之,,遂任命吳起為將,迎擊齊國來犯之?dāng)?。吳起將自兵家門所學(xué)牛刀小試,,便大敗齊軍,一戰(zhàn)揚(yáng)威于齊魯二國,。
因見魯公室之權(quán)皆在三桓手中,,吳起為取更大功名,遂棄元公,,轉(zhuǎn)投季孫氏門下,,為其家臣。魯元公大怒,,免去吳起所任公室官職,。
其后未久,季孫氏被賓客被殺,,吳起由此去魯奔魏,。
魏文侯見吳起來投,因聞其殺妻求官之事,,故而十年不予重用,。直至三十三年,因國相李悝及大夫翟璜力薦,,這才得以為將,,率兵伐秦。
閃回結(jié)束,。魏文侯三十八年,,經(jīng)過五年連戰(zhàn),吳起攻克秦國河西地區(qū),,并筑臨晉,、元里二城。在與秦軍作戰(zhàn)期間,,吳起與普通士卒同止共食,,不分尊卑;夜睡田埂,,以樹葉遮身,,故深受士卒愛戴。次年,,魏國全部占有秦國河西地區(qū),,并在此設(shè)立西河郡。
經(jīng)翟璜再次推薦,,吳起擔(dān)任首任河西郡守,,終成封疆大吏。由此始為卿相,,完成當(dāng)年對母親所許誓言,。可惜老母墓木已拱,,看不到兒子今日風(fēng)光,。
吳起擔(dān)任西河郡守期間,,復(fù)向子夏學(xué)習(xí)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國兵制,,與國相李悝共創(chuàng)武卒制,。為抵御秦國反攻,又筑吳城,,在今山西孝義西南,。
吳起經(jīng)營河西,其功甚巨,。
魏文侯為使西河之地永為魏國西境,,請國師子夏親自坐鎮(zhèn)西河。
子夏奉命,,遂帶弟子齊人公羊高,、魯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前往,,并與師兄子貢弟子田子方聯(lián)手,,在此講學(xué)布道,形成著名儒家西河學(xué)派,。
子夏是孔子門下著名弟子,,姒姓卜氏,名商,,字夏,,南陽郡溫邑(今河南溫縣黃莊鎮(zhèn)卜楊門村)人。名列孔門七十二賢,,更為孔門十哲之一,,被世人尊稱卜子,而不稱名,。
子夏個性陰郁勇武,,好與賢己者處,在孔子門下以善文學(xué)著稱,。曾任莒父縣令,,提出“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思想,,主張“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勞”。
孔子去世后,,面對孔門喪亂,,子夏遂前往魏國,收李悝為弟子,且被魏文侯尊為國師,。吳起棄儒學(xué)兵,,建功立業(yè)歸來,復(fù)拜子夏為師,,再為儒家弟子,。
畫外音:子夏為孔子晚年弟子,故不似顏回,、曾參等嚴(yán)守孔子之道,而頗具經(jīng)世傾向,。亦不再關(guān)注克己復(fù)禮,,而是依據(jù)當(dāng)世之政,延展儒家正統(tǒng)政治觀點(diǎn),,以經(jīng)國治世,。子夏是繼孔子后系統(tǒng)傳授儒家經(jīng)典第一人,對儒家文獻(xiàn)流傳做出重大貢獻(xiàn),,被譽(yù)為傳經(jīng)鼻祖,。其在西河講學(xué)意義重大,不僅對秦,、楚,、趙、魏懷化易俗,,更培育出大批治世良材,,催生法家。
子夏傳《易》,,并作《子夏易傳》傳世,。既熟知《易》之象數(shù)、卦氣等仲尼古義,,又能創(chuàng)發(fā)“觀其德”新義,,將易學(xué)發(fā)揚(yáng)光大。除《易》經(jīng)之外,,子夏于諸經(jīng)也皆有鉆研,,尤善于《詩》、《樂》,,又研習(xí)《尚書》,。又發(fā)揮《春秋》微言大義,弟子所作《公羊傳》及《谷梁傳》,,都出于子夏親口傳授,。孔子述而不作,只參與整理編訂六經(jīng),;而子夏所傳經(jīng)學(xué),,則對弘揚(yáng)孔子學(xué)說起到關(guān)鍵作用。在孔子去世后六七十年間,,子夏辦學(xué)成就與影響最大,。
子夏門下弟子,除法家之祖李悝,,兵家奇才吳起,,更有衛(wèi)人商鞅,魏人范睢,??v橫家門徒張儀,下山之后亦曾拜子夏為師,,討教儒法之學(xué),。
子夏亡于魏文侯四十七年,終壽于一百單八歲,。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李悝變法,卜商授儒,,復(fù)說列國之事,。
周威烈王八年,郯國為越國所滅,,國境并入越國為縣,。
同年齊國滅薛,齊相陳恒子田常擒執(zhí)薛君,,放置舒州,,并改舒州名為徐州。自此之后,,薛國即為齊國下邑,,封給相國靖郭君田嬰為食邑;田嬰死后,,孟嘗君田文繼封于薛,。
次年晉侯患疾,請醫(yī)家掌門秦國醫(yī)和診治,。醫(yī)和號其脈象,,診斷曰: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fā)為五色,,徵為五生,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fēng)、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yàn)槲骞?jié),,過則為甾。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fēng)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疾入膏肓,,不可治也。
畫外音:醫(yī)和此論,,乃為陰陽學(xué)說起源,。醫(yī)和乃是神醫(yī)扁鵲再傳弟子,與師弟醫(yī)緩并肩齊名,,使上古醫(yī)道臻于大成,,并創(chuàng)脈學(xué)傳世。
其后未久,,晉幽公果然病逝,,子姬止即位,是為晉烈公,。
晉國韓氏都邑原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于此時遷到宜陽(今宜陽韓城);至韓景候時,,又遷至陽翟(今禹州),,就為韓國之都。
周威烈王十四年,,齊國瘟疫大起,。齊人不識其病,舉國恐慌,。以今之醫(yī)學(xué)手段觀之,,乃為流行感冒,此亦是中國最早關(guān)于流感記載。
齊國流感遂為人類所識最古老疾病,,同時也是對生命危害最嚴(yán)重疾病之一,。
周威烈王十八年,齊宣公四十八年,,齊國攻陷郕邑,。郕君就此失國,國土為齊,、魯二國瓜分,。遺民為紀(jì)念故國,以郕字去除邑旁為氏,,遂為“成”姓由來,。
齊宣公呂積,在位五十一年病卒,,子康公呂貸繼位,。
當(dāng)時諸侯列國,只知齊國有田氏,,不知更有齊君,。田襄子死,子田和繼位,,是為田莊子,,霸權(quán)攬政,驕橫甚于乃父,。
齊康公灰心喪氣,,由是不與朝政。齊國政事皆由田莊子和決斷,,是謂田氏亂齊,。
魏文侯聞之,乃以討伐不臣為由,,與趙,、韓二卿聯(lián)手,出兵伐齊,。
田莊子派兵迎之,,不敵三晉之兵,大敗于廩丘(今山東鄆城),。三晉乘勝進(jìn)擊,,于次年攻入齊長城,會于平陰,。田莊子無奈,,只得屈身請成,。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燕湣公在位二十四年薨逝,子僖公繼立,。
是年晉靖公在位,,洛陽地震,九鼎傾斜,。
趙,、魏、韓三卿伐齊歸來,,私相計議,。
魏文子道:今九鼎震動,周運(yùn)其將終矣,。我等三家雖然立國已久,,但猶為晉國之卿,未正名號,。何不乘此王室衰微之際,,遣使請命周王,求為諸侯,?天子畏吾三家之強(qiáng),不敢不許,。如此則名正言順,,既有富貴之實(shí),而無篡奪之名,,豈不美哉,?
韓、趙二卿齊都鼓掌稱善,,三家議決,。于是魏遣田文,趙遣公仲連,,韓遣俠累為使,,前往周室洛陽王城,各赍金帛及土產(chǎn)之物,,貢獻(xiàn)于威烈王,,乞請冊命為侯伯。
威烈王驚奇問道:三卿既欲為諸侯,,何不自立,,乃復(fù)告于朕何也,?
公仲連奏道:以三晉累世之強(qiáng),自立誠是有余,;必欲稟命,,是不敢忘天子之尊耳。王若冊封三晉之君,,俾使世篤忠貞,,為周藩屏,于王室何不利焉,?
周威烈王聞言大悅,,即命內(nèi)史策命,賜趙籍,、韓虔,、魏斯為侯,各以姓氏為國號,,并賜黼冕圭璧全副,。
于是韓、趙,、魏三家,,便奉王命立國。趙國建都中牟,,韓國建都陽翟,,魏國建都安邑,各立宗廟社稷,,遣使遍告列國,。列國亦多致賀,惟秦國棄晉附楚,,獨(dú)不遣使致賀,。
周威烈王在位二十四年崩,子姬驕繼立,,是為周安王,。
韓、趙,、魏三家立國之后,,又聞周天子崩,便共廢晉靖公為庶人,,遷于純留居住,,繼而瓜分晉室余地。晉自唐叔傳至靖公,,凡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此便是所謂“三家分晉”。自此之后,,春秋時期徹底結(jié)束,,正式進(jìn)入戰(zhàn)國時代。
新興之魏,,乃是戰(zhàn)國初期諸侯國中,,率先第一發(fā)起改革者,亦就此成為第一強(qiáng)國,。
魏文侯乃召四方賢士,,以治魏國。于是文有李克,、翟璜,、田文、任座,;武有樂羊,、吳起、西門豹,,濟(jì)濟(jì)列滿朝綱,。當(dāng)時人才之盛,無出魏國之右者,。
秦人因趁晉國三分之際,,屢次加兵于魏,但皆為吳起擊敗,。
翟璜見西部邊境不安,,進(jìn)言魏文侯:秦國屢次來犯,全仗吳起備之,;東方諸國若來,,則誰任之,?主公既知樂羊之能,,奈何不使其將兵備邊,而縱其安閑于中山國中,,盡享清福,?
文侯聞奏,笑而不答,。翟璜出朝,,正逢李克,便將此事告之,,并怪主公不答,。
李克笑道:樂羊雖然善兵,,然不愛其子,為取功名,,當(dāng)眾餐飲親子之肉,。對親生骨肉尚且如此,況對君父,?此管仲所疑易牙之忠,,諫止桓公重用之諫也。(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