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中國歷史朝代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后(夏統(tǒng)治者在位稱“后”,,去世后稱“帝”),,建立者為禹,,定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根據(jù)史書記載,,禹本來傳位于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歷史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jīng)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qū)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經(jīng)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qū)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nèi)的夏朝時期六座規(guī)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紗,,如今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都城遺存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
中文名夏朝
外文名The Xia Dynasty
別名夏、西邑夏,、西邑,、有夏
時間范圍公元前 2070年至 1600年
帝王姒啟,姒太康,,姒少康,,姒桀等
國號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氏族圖騰的象形字。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后”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夏代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唐朝張守節(jié)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后而得名,?!跋摹笔菑摹坝邢闹印薄ⅰ按笙摹钡孛葑?yōu)椴柯涿?,遂成為國名,,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的中國世襲王朝的起始?!抖Y記·緇衣》,、《尚書·太甲》、《清華簡·尹誥》及《清華簡·尹至》,,稱夏朝為“西邑夏”或“西邑”,,有學者據(jù)此考證,甲骨卜辭中“西邑”即代指“夏”,,也就是說,,“西邑”是商朝人對“夏”的稱謂。[130][129]據(jù)《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夏”意為“中國之人”[13],。[11]國號:有國曰夏,居高飲清
中國歷史上,,沒有那個朝代比夏朝更加樸素迷離,!
夏族起源據(jù)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xiàn)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lián)盟首領的頻繁戰(zhàn)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后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部族追溯到顓頊。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認為: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后啟(即夏啟)父。[14][15][16]但《漢書·律歷志》引“伯禹帝系”則認為“顓頊五世而生鯀”,。[17][18][19]無論世系如何,,這些記述表明,夏部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11][20][16]夏的區(qū)域大致在今河南中西部至山西南部一帶,奉鯀,、禹為祖神,。《史記·六國年表》載:“禹興于西羌,?!薄妒酚浖狻芬兜弁跏兰o》:“孟子稱大禹生石紐,西夷人也,?!苯说难芯恳脖砻鳎钡絻蓾h魏晉時期,,仍廣泛流傳著禹出自西羌的傳說,,稱禹為“戎禹”,而羌人中也保持著對禹的崇拜,。[123]歷史學家,、甲骨文專家徐中舒認為,夏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據(jù)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沒有理由再說夏不是羌。[120]林向《“禹興于西羌”新證》運用考古新證夏羌文化關系,。以禹為代表的西羌(姜)戎文化與晉南豫北原有的文化相結合,,構成華夏文化的主干。[124]有學者認為石峁古城是夏人首都,,但石峁文化更接近“狄”的系統(tǒng),。古書稱禹出自西羌,,似與北狄無關。而如若在更廣的背景下理解禹出西羌的說法,,亦即禹有“泛西北文化系統(tǒng)”或戎狄背景,,那么就不能排除石峁與夏的關聯(lián),。[122]
夏朝建立者啟的父親大禹像鯀禹治水參見:大禹治水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部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鯀,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jīng)驗的部落。[21]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后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之后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這表明夏人早期活動于崇山附近[22],。當時河水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lián)盟,,鯀被四岳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于團結族人及其他部落,?!渡袝虻洹酚涊d,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領導治水[23],,說明鯀在領導治水時,有不少部落對他不滿,?!渡袝ず榉丁放c《國語·魯語》中又提到“鯀障洪水”,說明鯀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許這亦是鯀治水九年失敗的原因之一[24][25],。鯀治水失敗后,被殛死于東方黃海海濱的羽山,。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后,,禹受命,又聯(lián)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27]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28]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jù)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經(jīng)過治理之后,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qū)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于定居的地方。[21][29]
夏禹王立像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夏部族勢力增強,,社會生產(chǎn)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世襲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jīng)濟基礎,?!妒酚洝は谋炯o》記載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傳頌,治水過程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時代泛濫的黃河,,由于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而大禹動員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后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首個統(tǒng)一王權的產(chǎn)生也就得以奠定。討伐三苗參見:三苗禹治水有功,隨后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qū)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赌印し枪ァ分姓f道禹克三苗后,“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边@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后,,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lián)盟首領,。建立王朝參見:禪讓制、涂山之會,、世襲制,、有扈氏、皋陶作刑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lián)盟內(nèi)采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lián)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21][30]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jù)《左傳》記載“執(zhí)玉帛者萬國”參加了涂山會盟,,[31]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9]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jīng)濟上的控制,。[21]
夏王啟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tǒng)禪讓制的尊重。[32]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認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按照部落聯(lián)盟的傳統(tǒng),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后,,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關于這一段歷史的記載,,說法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益即位后,啟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繼位后,,有些部族并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并對益的部族展開戰(zhàn)爭,,最后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后益率領著東夷聯(lián)盟討伐啟,。經(jīng)過幾年的斗爭后,,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lián)盟中的首領地位“,但其共同觀點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21]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33],,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隨后不少傾向禪讓傳統(tǒng)的部族質(zhì)疑啟的權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lián)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zhàn)于甘。戰(zhàn)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shù)方面占有絕大優(yōu)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qū)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zhuǎn)向了世襲制度。[21][33]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后,即“夏后啟”[34],。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鈞臺,,此即鈞臺之享,,還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記載到啟在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huán),佩玉璜[35],。甚至有些文獻傳說啟曾經(jīng)上天取樂舞,。中國古老的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稱啟為其原作者,。啟統(tǒng)治期間,,其子武觀時常作亂,?!俄n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36],。除了夏氏族內(nèi)部的糾紛,,為爭奪部落聯(lián)盟的權威,亦常常與東夷作戰(zhàn),。太康失國參見:太康失國夏啟死后,,其子太康繼承后位。太康只顧游玩,,不理政事[38],,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39]。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shù)氐南娜送ɑ?,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21]
奪取夏朝政權的后羿羿奪得權位后并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zhàn)前作誓師辭《胤征》[40],在戰(zhàn)中取勝,。[41]中康死后,,其子相繼位。隨后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得權后,,他像太康一樣,,好狩獵而荒廢國事。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qū)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yǎng),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后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后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墻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里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少康中興少康長大后,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后,,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并把綸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jù)地組織余下的夏部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到澆廷中密探,,準備恢復夏室。[43]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準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余民眾與少康會師,,聯(lián)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后。而后少康滅澆于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44]后世稱“少康中興”。
少康通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可以看到夏朝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族)的歷程[11],。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fā)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還派人討伐東部地區(qū)的東夷(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傳說其獲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tǒng)治下擴張到了東海(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22]《國語·魯語》說道“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認為杼全面地繼承了禹的事業(yè)。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族與夏朝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通常向夏后納貢祝賀,?;笔藕螅渥用⒗^位,。芒逝后,,其子泄繼位。這期間東夷族與夏人逐漸同化,。泄在位期間開始向西方發(fā)展,。同時,他開始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shù)世紀后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暴桀亡國不降死后,讓其弟扃繼承了后位,。扃死,,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了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tǒng),,開始著重恭順天帝?!妒酚洝は谋炯o》記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產(chǎn)生了不滿,,但夏朝與東夷的關系仍然友好,。這有可能是東夷與夏人的同化度較高的原因??准姿?,其子皋繼位。皋死,,其子發(fā)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系惡化,,氏族內(nèi)部的糾紛也激烈化,。從孔甲經(jīng)皋與發(fā),到履癸(即桀)內(nèi)亂不止,??准讈y政后夏王朝的統(tǒng)治日益衰落。發(fā)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繼位,。桀善武,“手搏豺狼,,足追四馬”[45],。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系已經(jīng)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桀因此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
夏桀失政圖古文獻中說桀貪色,,擊敗某個部落后會從那部落中挑選出所鐘愛的女子帶回宮作為妃子,。《國語·晉語》提到的有施氏,、《竹書紀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這種下場,。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在洛把她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桀的屢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較有權威的部族,。有緡氏(舜的后代)因不服順桀而被滅之,。活動于今河南東部山東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亂這期間興旺了起來,。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討伐商首領湯并敗之,。湯被囚禁于夏臺(一作鈞臺),隨后被釋放,。除了夏室對外關系的惡化外,,文獻中還提到了桀在廷內(nèi)用人失當。
夏桀桀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后,,在倉皇與桀開戰(zhàn),。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邊逃邊戰(zhàn),,最終敗于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今山西安邑),,湯追之,,又在鳴條展開了大戰(zhàn)。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于歷山(一作鬲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47])并死于此處(《淮南子·修務訓》稍有不同,,說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鳴條之戰(zhàn)夏室覆滅,在方國部落的支持下,,商湯在亳稱“王”[48],。這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3]滅亡,,一說共傳13世[49],、17王,[50]歷時約四百年。[2]亡國時間,,約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夏人后裔夏滅亡后,剩余勢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51]桀帶著部分民眾從歷山南遷至南巢[52],。商湯王因帝寧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貴族于杞國,,以奉祀宗廟祖先,。《史記·陳杞世家》載夏裔在“殷時或封或絕”[53],。周武王滅商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東樓公于杞地,延續(xù)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為崇尚夏禮,,還特意去杞國訪問考察[54],。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為禹守陵[55],。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認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戰(zhàn)敗后的夏,。根據(jù)卜辭記載,,土方是位于殷西北方的一個強大方國,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長期征討的對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設大型城邑“唐”,鎮(zhèn)壓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不再有土方叛變的記載[56],。周初,成王封晉國始君唐叔虞于此,。[21][57]疆域行政區(qū)劃夏朝是城邦聯(lián)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氏族與其他城邦的關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方國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故僅能以勢力范圍來表示其影響力,。
禹貢九州圖夏部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親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jīng)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朝的核心領土范圍[59],。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60]這個區(qū)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洛陽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22]。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
夏朝疆域圖夏朝早期,夏人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nèi)地區(qū)活動,,沿汾水,、河水向東南方向遷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國語·周語上》謂,,“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見伊洛河水對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61][62]對于夏朝的行政區(qū),,世傳為“九州”:[63]冀州,,夾右碣石入于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貢道必經(jīng)之處,。(今山西、河北省境,、遼寧西部,。)兗州,浮于濟,、漯,,達于河。(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角,。)青州,浮于汶,達于濟,。(今泰山以東之山東半島,。)徐州,浮于淮,、泗,,達于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蘇,、安徽以及山東南部,。)揚州,沿于江,、海,,達于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蘇,、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荊州,,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豫州,,浮于洛,達于河,。(今河南省境,、湖北北部、陜西東南,、山東西南部,。)梁州,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今四川以及陜西,、甘肅南端,。)雍州,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今陜西,、甘肅、寧夏,、青海。)都城變遷首領居地今地鯀崇今河南洛陽嵩縣[64]大禹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告成鎮(zhèn)[65]陽翟今河南禹州
方國夏王朝的國家政體既有別于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lián)盟,,同時又與西周一統(tǒng)天下實行的分封制和秦以后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不同,。有學者認為,夏王朝是一個以夏邑為中心的國土不算太大的國家,。作為天下共主的夏后氏與夏邑內(nèi)外的地方政權呈現(xiàn)出頗為復雜的關系,,并通過其作用與影響,在其所能控制的范圍內(nèi),,逐步強化不太穩(wěn)定,、乃至松散的等級從屬關系和等級秩序。[121]方國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轉(zhuǎn)化形成的小型國家,,這些邦國位于王畿之外,,[67]不受夏后直接管轄。一些方國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較大的方國已經(jīng)建立了國家組織,,規(guī)模甚至大于夏后氏。有窮氏代政期間,,少康曾投奔有仍,、有虞氏,在那里承當牧正和庖正,。有仍氏又名有任氏,,風姓,居于山東濟寧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后裔。有仍與夏后來往密切,,之間有通婚現(xiàn)象,。相妻緡來自有仍。相被寒浞殺害時,,緡已方妊,,她避居故鄉(xiāng),,在有仍生下少康。少康復興后,,封有仍族人于任國,。有虞氏乃虞舜之后,居于河南商丘虞城,。[68]舜老時,,認為己兒商均不賢不肖,所以禪位于禹,。禹仿效堯傳舜時舜先讓位于堯子丹朱的做法,,讓位于商均,民眾卻紛紛擁護禹而不理睬商均,,于是禹繼承了帝位,,將商均分封于河南虞城。[68]四世后,,夏室中衰,,年輕的姒少康逃到有虞氏避難,得到了首領虞思的大力協(xié)助,,這才使夏室終得扭轉(zhuǎn)局勢,,有虞氏直接關系到了夏后氏的存亡。一說偃姓乃皋陶后裔,。禹老時,,薦皋陶為繼承人,然皋陶先禹而死,,禹又薦伯益,。禹死后,伯益效仿常規(guī),,先讓位給禹子啟,,不料啟深得民心,得到了民眾的擁護,,伯益失權,。益不善罷甘休,于是與啟作戰(zhàn),,結果戰(zhàn)敗被殺,。皋陶之后被封于東南六、英,、許三地,。[69]有扈氏為夏之同姓部落。啟奪益位,,有扈不服,,以“堯舜舉賢,,禹獨與之”為名反對啟的統(tǒng)治,結果在甘大戰(zhàn)中失敗,,其部眾被罰貶為牧奴,,世代從事畜牧。胤子伯靡原為臣服夏后的部落首領,,太康失國時又歸附后羿,,寒浞殺羿后逃奔有鬲氏。靡聞知少康準備復興夏室,,組織有鬲,、二斟兵民與少康會師。斟灌氏,、斟鄩氏統(tǒng)稱“二斟”,,與夏后同為姒姓,是夏代早期重要的親夏氏族,。二氏族在夏后氏的東南遷徒過程中與之融合,夏代晚期斟鄩之地更成為夏后的都邑,,偃師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斟鄩,。無王時期,寒浞命子澆率兵滅二斟,,同時殺死躲避斟鄩的夏后相,。其剩余勢力又在數(shù)年后加入少康和伯靡的聯(lián)軍,復興夏室,。有緡氏為少昊另支后裔,,是夏晚期東方的強大方國。夏桀在有仍召開盟會,,有緡首領因不滿桀的統(tǒng)治,,憤慨歸國,桀遂滅之,。有莘氏,,帝嚳高辛氏之后裔,啟時的支子封國,。夏商之際,,在伊尹的幫助下,有莘氏與商湯在北亳結盟,,湯還從有莘氏娶妃,。《山海經(jīng)》之海外四經(jīng)記錄了夏朝周邊的許多方國“國”名,,可能純屬神話亦可能是遠古部落名稱的訛化,。政治官制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漸解體的過程中,父權家長制家庭成為對它的一種摧垮力量,,因為世襲制國家的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就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國家形成之后,,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lián)系,嚴格區(qū)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們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為氏,。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qū)別建立了各自的宗族關系,。這種宗族關系,,雖然沿襲了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在實際上是以父權家長制為核心,,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系來確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的,。
二里頭一號宮殿復原圖《禮記·祭義》言,“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反映夏人對官位的重視,,也從側面說明夏代的職官已有明顯的高低等級區(qū)別,。夏后,即夏王,,是夏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其下屬的軍隊,、官吏和監(jiān)獄等,,是維系國家政權的支柱。夏朝軍隊的組織形式,,在啟討伐有扈氏時,,于甘地誓師所作的誓詞中,可略見端倪,?!妒酚洝は谋炯o》云:“將戰(zhàn),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啟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共命,。御非其馬之政,,汝不共命。用命,,賞于祖,;不用命,僇于社,,子則帑僇女,。’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啟在戰(zhàn)爭開始之前,召集臣屬,,聲討有扈氏的罪行,,并告誡將士,要忠于職守,。立功者賞,,違命者嚴懲不貸。啟滅有扈氏之后,,諸侯皆臣服,。誓詞中提及的六卿、六事之人,、左,、右、御等,,皆軍隊將士的稱謂,。“六卿”,,《史記·夏本紀》集解引孔安國曰:“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也,。”“六事之人”,,集解引孔安國曰:“各有軍事,,故曰六事?!薄白蟆?、“右”,集解引鄭玄曰:“左,,車左,。右,車右,?!薄坝保庖装矅唬骸坝哉R為政也,?!本胖莸奈宸曎x是夏后氏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夏后氏官百”中當有諸多官員專司賦役征發(fā)事務,。車戰(zhàn)是夏代的主要戰(zhàn)斗形式,。蔡沈《書經(jīng)集傳音釋·甘誓》云:“古者車戰(zhàn)之法,甲士三人,,一居左以主射,,一居右以主擊刺,御者居中,,以主馬之馳驅(qū)也,。”此種由左,、右,、御三人組合而成的車戰(zhàn)形式,一直延續(xù)至商,、周時期,。正,是夏代掌管具體事務的官吏之通稱,。見諸文獻的有車正,、牧正、庖正等,,分別為管理車輛,、畜牧和膳食的官吏。《左傳·定公元年》云:“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據(jù)《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少康曾為有仍氏牧正,。后“逃奔有虞,為之庖正,?!毕某O置太史令。太史令終古以諫桀無效而奔商聞名于世,?!赌印じ酚涊d夏后啟鑄造陶鼎于昆吾時曾通過他的卜官,翁難乙,,求問天神,。《夏書》載,,“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夏后向四處巡征詩歌和意見的官員稱作“遒人”、“瞀”,、“嗇夫”應該都屬于“工”級的小吏,。夏后可能還有專司占卜卜筮的“官占”?!断臅酚州d,,“辰不集于房,瞀奏鼓,,嗇夫馳,,庶人走?!薄Vv述發(fā)生日食的時候,,有“瞀”官擊打大鼓以示于眾,,官吏和庶民各自奔走相告。夏朝有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吏,?!妒酚洝は谋炯o》集解引孔安國云;“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時之官。”《尚書·夏書》中有關于設官分職過程的概述,,載道“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夏王還臨時委任臣屬執(zhí)行專門的使命,,猶如后世之欽差大臣?!妒酚洝は谋炯o》云:“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奔庖装矅唬骸柏穱芡趺髦,!编嵭唬骸柏?,臣名也?!毕某阎贫ㄐ塘P,。《左傳·昭公六年》云:“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史記·夏本紀》所載《甘誓》,,對軍隊的刑罰有具體闡述,。“用命,,賞于祖,。”集解引孔安國曰:“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行,。有功即賞祖主前,示不專也,?!薄安挥妹瑑J于社,?!奔庖装矅唬弧坝州d社主,謂之社事,。奔北,,則僇之社主前。社主陰,,陰主殺也,。”“子則帑僇女,?!奔庖装矅唬骸胺堑股恚杓芭?,言恥累也,。”歷法中國傳統(tǒng)的干支紀年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為名,說明當時用天干作為序數(shù)已較普遍,。夏代的歷法,,是中國最早的歷法。當時已能依據(jù)北斗星旋轉(zhuǎn)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歷就是以斗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歷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nóng)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水平,保存了中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刑法夏朝的法制指導思想可概況為奉“天”罪罰,。奉“天”罪罰的法制觀表現(xiàn)為:一方面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依據(jù)來自于天命;另一方面打著天的旗號實現(xiàn)統(tǒng)治,。夏王朝穩(wěn)定之后,為于調(diào)整社會關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斷擴充的,。其基本內(nèi)容是以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法律性質(zhì)的習慣法為主,制定了《禹刑》,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規(guī)法典,?!短坡墒枳h·名例律》中有,夏刑三千條,,鄭玄注《周禮》說:“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可見夏朝法律數(shù)量應較多,,規(guī)定應該比較細密,,法制應初具規(guī)模?!蹲髠鳌ふ压辍份d“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后人大多將《禹刑》作為夏朝法律的總稱,。夏朝已初步形成五刑,,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74]古文獻記載夏時期已具備較完善的刑法制度,?!渡袝涡獭分姓f道“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便是指周穆王將夏朝的《贖刑》作為制定周國刑法制度--《呂刑》的重要參考,。而文中提到的《贖刑》很可能與《左傳》“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的《禹刑》實為一物。然《贖刑》,、《禹刑》是否為夏之刑法,,具體內(nèi)容如何,已無可考,?!蹲髠鳌分幸觥断臅分嘘P于夏時刑法載“昏、墨,、賊,,殺”,指觸犯昏,、墨,、賊這三種罪過的人要判死刑。晉國叔向稱這種刑法為“皋陶之刑”,。雖然死刑觀念應在新石器時代早已產(chǎn)生,,但禹的理官皋陶可能是第一個將死刑法律化的人物,。夏朝有監(jiān)獄?!妒酚洝は谋炯o》云,,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彼饕唬骸蔼z名”。夏后槐的“圜土”,、商湯被夏桀囚禁的“夏臺”便是夏時的監(jiān)獄,,為中國史書記錄最早的監(jiān)獄。圜土是一種原始的監(jiān)獄,,在地下刨挖圓形的土牢,,在地上搭架籬笆圈圍土牢?!洞笥碇儭分^“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評價夏后立刑法是對民眾進行治理的一種手段。除了《禹刑》外,,還有《政典》,。土地關于夏代的社會性質(zhì)問題,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當時存在著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為不少專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