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diào)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赪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人人都說《詩經(jīng)》好,,她自然是好的,,不然如何經(jīng)歷了如此長的歷史河流也沒有被堙滅。這里的每一首詩,,應(yīng)該都是當(dāng)年人人傳誦的歌謠,。撇開她的藝術(shù)性不說,,就只當(dāng)是了解一下那個年代的民風(fēng)民俗也應(yīng)該讀一讀。
這首詩是什么意思眾說紛紜,,是妻子思念丈夫,,還是汝水一帶廟會時一位少女所作的戀歌,似乎意見頗不統(tǒng)一,。
我個人比較認同孫作云先生的認為,,是一為少女的戀歌。這樣詩的第三節(jié)就與一二節(jié)和諧一致,,而不致顯的突如其來,、無法解讀。
而且以魴魚赪尾,,也不必牽強的解釋是什么焚心似火了,,魴魚赪尾,少男鐘情少女懷春,,這是很自然的聯(lián)想,,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樣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不是喊出了“每個少女都愛懷春,,每個少男都愛鐘情嗎?”這位少女也不能除外,。
我很喜歡其中后幾句“既見君子,不我遐棄,。魴魚赪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在萬人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或者是有心來相會的,,都給不經(jīng)意的驚喜,只是礙于禮俗,,男女受授不親的禮節(jié),,在父母的面前不便流露,讓這位女子很是焦急,,怕心上人會誤解,,活脫脫是一位少女心動不安的心理活動。
那個時候的人似乎不是那樣拘泥于繁文縟節(jié),,只要是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就有生命力,,這首詩,用了幾個比喻東歐很貼切,,比如未見君子,,惄如調(diào)饑。說自己沒見到心上人的時候,,心里很慌,,就像餓的時候的感覺,這個比喻很生動也很逼真,。
這首詩是描寫男女雜處,、如火如荼的廟會正在進行,而那位春情萌動的少女卻因為父母在身邊而無可奈何,,寫的是少女的心理活動,。
(二)麟之趾,君主的贊歌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常常想,,現(xiàn)今都稱自己的兒子為麟兒,,是否從詩經(jīng)里化來的。
的確,,麒麟做為吉祥的物種,,被人喜愛是很正常的。
當(dāng)時先民們,,看見麒麟而感嘆心目中的君主,,希望君主像麒麟一樣仁厚,也是很正常的,。
喜歡詩經(jīng)的這種藝術(shù)造型上的精煉,,選擇材料的準(zhǔn)確和精到,不怪乎讓后人稱贊至今,。
他沒有一點的多余的贅筆,,直接說了麒麟的角、額頭,、足趾來表達,,這是一種特寫式的跳躍和反復(fù),,十分的簡練和準(zhǔn)確。
麒麟跟龍和鳳一樣,,不是真實的,,是先民們想象中的創(chuàng)造物,據(jù)說麒麟有足不踢人,,有額不頂人,,有角不撞人,故稱仁獸,。
我想起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的文章,,可見這古代的人民還是希望自己的君主是仁德的,老百姓最怕的就是想老虎一樣的君主,,都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君主是像麒麟一樣仁厚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