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王安石變法
?。牐牣厱N發(fā)明活字印刷術:
眾所周知,,印刷術是甸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隋唐時期出現的雕版印刷術是最初的印刷模式。雕版印刷雖然比手抄書寫要快很多倍,,質量也提高很多,,但還存在著不少的缺陷,。雕版印刷要花費大量的木材,,而且用版量很大,不僅存放不便,,不好管理,,出現錯字也不易更正;而且雕版用過之后就變成廢物,,造成資源浪費,。
北宋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印刷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布衣發(fā)明家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彌補了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非常方便快捷,?;钭钟∷⑿g的發(fā)明是印刷術發(fā)展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chuàng)造。
關于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者畢昇,,歷史缺少記載,,僅能從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知道他是慶歷年間的一介布衣,生平籍貫均不可考證,。畢昇死后,,他的活字印刷被沈括的“群從所得”。
《夢溪筆談》里記載活字印刷的程序為:首先選用質地細膩的膠泥,,刻成一個個規(guī)格統(tǒng)一的單字,然后用火燒硬,,即成膠泥活字,;把活字分類放在相應的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如“之”,、“也”等字要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重復使用。排版的時候,,在一塊帶框的鐵板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之類混合制成的藥劑,接著把需要的膠泥活字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按文字順序排入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排好后再用火烤,,等藥劑開始融化的時候,,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等藥劑冷卻凝固后,,就成為固定的版型,。這樣就可以涂墨印刷了。印完之后,,再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一抖,膠泥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可以再用,。
畢昇首創(chuàng)的泥活字版,使書籍的大量印刷更為方便,?!秹粝P談》說:“若印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钭钟∷ⅲ€可以一邊印刷一邊排版,,膠泥活字還可重復使用,,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節(jié)省了材料,?;钭钟∷⑿g的方便快捷由此可見一斑。
畢昇之所以能夠發(fā)明活字印刷術,,來源于他對生活的耐心觀察,、思考和體悟。有個有趣的小故事說,,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是受了他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的啟發(fā),。他的師兄弟們不明白為什么畢昇那么幸運地發(fā)明活字印刷術,,師傅開口說:“畢昇是個有心人啊,!你們不知道他早就在琢磨改進工藝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畢昇在發(fā)明活字印刷的過程中,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但是由于他所選用的木材的本質比較疏松,,刷上墨后,受濕膨脹不均,,干了還會縮小變形,,加上不能和松脂藥劑粘連,因此沒有采用,。后來經過人們的反復試驗和研究,,木活字印刷最終獲得了成功。元代的農學家王禎造木活字3萬多個,,排印自己編撰的書,。可以說,,畢昇的早期探索,,在某種程度上啟發(fā)了木活字的發(fā)明者。
畢昇的創(chuàng)造和探索,,開了后世一系列教材活字的先河,。南宋時,出現了銅活字,。南宋末或元初,,有人使用鑄錫活字。明代出現了鉛活字,。清代,,山東徐志定使用瓷活字印刷。這些活字都是在畢昇的膠泥活字基礎上進行的改進,。
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和使用,,不僅大大推動了中國印刷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對于世界文明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從13世紀開始,,活字印刷術開始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地,后來又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波斯和阿拉伯,,再傳入埃及和歐洲,。在1450年左右,,德國人古登堡受活字印刷的影響,,發(fā)明了鉛、錫,、銻的全金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傳入,,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科學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廣泛的傳播和交流,,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
————————————————————————————————
王安石變法:
宋仁宗在位40年,,雖然朝中有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沒有真正使他們發(fā)揮作用,,因而國家越來越衰弱。宋仁宗沒有兒子,,死后由一個皇族子弟做他的繼承人,,這就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病逝,,英宗長子趙頊即皇帝位,是為宋神宗,。
宋神宗看到國家衰弱的景象,,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圍的人,,都是仁宗時期的老臣,,就連富弼這樣支持過新政的人,也變得暮氣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這種現狀,一定得找個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之前,,身邊有個叫韓維的官員,常常在神宗面前談一些好的見解,。神宗稱贊他,,他說:“這些意見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說的。”從那時起,,宋神宗就對王安石有了一個好的印象,。于是下令將正在江寧做官的王安石調到京城來。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出生于世宦之家,博學強記,,能文善賦,,早年就負有盛名,22歲中進士,,出任地方官,。他年輕時,文章就寫得很出色了,,得到了歐陽修的贊賞,。
王安石在地方做了20年的官,名聲越來越大,。后來,,宋仁宗調他到京城做管理財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宋仁宗上了一份近一萬字的奏章,,提出他對改革財政的主張,。宋仁宗剛剛廢除范仲淹的新政,一聽到要改革就頭疼,,便把王安石的奏章束之高閣,。王安石知道朝廷沒有改革的決心,自己又跟一些官員合不來,,就趁母親去世的時機,,辭職回家了。
這一次,,王安石接到宋神宗召見他的命令,,又聽說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興興地進京了,。他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單獨召見他。神宗一見面就問他說:“你看要治理國家,,該從哪兒入手,?”他從容地回答說:“先從改革舊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度開始,?!?p>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為副宰相。二月,,神宗與王安石共同商討后,,為實行變法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主要工作就是制定新的財政經濟政策,,頒行新制,,以通天下之利。同年七月,,制置三司條例司建議實行均輸法,,宋神宗采納后便下詔實行,,在“便轉輸,,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九月,,王安石主持改革常平倉制度,,推行青苗法。青苗法的實施,,在限制官僚望族利用高利貸盤剝等方面,,收到成效,同時為朝廷獲取了大量利息,。十一月,,宋實施農田水利法,也稱農田水利條約或農田水利約束,。水利法實施后亦頗見成效,,熙寧九年(1076年),興修水利10793處,,受益民田36萬多頃,,公田1915頃。后有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等等出臺。
王安石的變法鞏固了宋王朝的統(tǒng)治,,取得了富國強兵的顯著成效,。政府的財政狀況大有改善,北宋軍事實力明顯提高,。在與西夏交戰(zhàn)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勝利,收復故地二千里,這是北宋歷史上十分少見的勝利,。然而,,由于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很大,,未能真正解決社會矛盾,,遭到兩宮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元老重臣如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等守舊派的激烈反對。宋神宗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就動搖起來,。
王安石眼看新法實行不下去,便上書辭職,。宋神宗也只好讓王安石暫時離開東京,,去江寧府休養(yǎng)。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誰知幾個月后,天空出現了彗星,。這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在當時的人看來這是不吉利的預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對朝政提意見,。一些保守派便趁機對新法攻擊誣蔑。王安石竭力為新法辯護,,讓宋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的說法,,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
后來王安石無法繼續(xù)貫徹自己的主張,,便于1086年春天,,再一次辭去宰相的職位,回江寧府去了,。神宗去世后,,10歲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起用司馬光執(zhí)政,,盡廢新法,世稱“元祐更化”,。哲宗親政后,,逐漸恢復新法,,但由于新舊黨爭,新法已沒有什么進展了,,北宋王朝也逐漸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