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物或惡之
【原文】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③,;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④。其在道也.曰:余食贅(zhuì)形⑤,。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注釋】
?、倨螅壕褪锹N起足,用腳尖站立,。
?、诳纾杭哟蟛椒ィ胍焖傩凶摺?p> ?、壅茫好黠@,,顯著。
?、荛L:長久,。
⑤贅(zhuì):多余的,。
【譯文】
踮起腳跟用腳尖站立,,是站不牢的。腳步跨得太大,,是走不了太遠的,。自逞己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反而建立不了功勛,。自高自大的,反而不可能長久,。能從“道”的角度衡量,,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可以說都是剩飯贅瘤,,惹人厭惡,。所以懂得道的規(guī)律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導讀】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輕浮,、急躁的舉動,,都是有道者所“不處”的。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都會導致失敗,,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政策也同樣不會取得相應(yīng)的成果,老子告誡人們?yōu)槿藨?yīng)謙恭謹慎,,為政應(yīng)溫和柔順,。
【解析】
這一章主要講“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順道而行,,不自己妄為,。自己妄為不僅多余,,而且會起反效果:這里所具體闡述的問題,仍然是有關(guān)社會政治及其得失的內(nèi)容,,同時還包含著辯證法的觀點,,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等篇中所揭示的表現(xiàn)及其結(jié)果往往是對立的,,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華所在。
在本章中,,老子列舉出了幾種不懂道的突出表現(xiàn),。實際上,這種列舉還可以無限延伸,,因為不站在道的立場來看待和處理事物都是不懂道的表現(xiàn),。這里,老子用了擬人的手法,,他說,,對于不懂道的行為,“物”是不會喜歡的,。這是因為物一直都是遵循著道的規(guī)律運行,,因此根本不會出現(xiàn)不依循道的規(guī)律運行的物。如果要讓物違反道的規(guī)律運行,,這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這就是篇中“物或惡之”的意思。凡是明白,、理解道的,,絕對不會去做違反道的事情。
老子還以極其精練的語言向我們闡釋了人的主觀意志和客觀規(guī)律之間存在的矛盾,,進而舉出自己的看法:人們只有遵循自然大道,,依照客觀規(guī)律行事,才能取得好的收益,,才能避免自己的行為和結(jié)果過于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庇媚_尖是難以站立起來的,這是由人的身體結(jié)構(gòu)決定的,。人類直立時,,身體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兩只腳上,所以腳長的厚實,、寬闊,,以支撐沉重的身軀。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了,,那么全身的重力都會落在腳尖上,,而腳尖窄小、瘦弱,,無力承擔全身的重力,。如果人們用腳尖直立身軀,必然會違背自然規(guī)律,,這就不符合“道德”的行為,。在“企”的行為中,包含著一種憑著個人努力以抗拒本來限制的意圖,。這里的“企”和“跨”,,都是指那些違背自然、自高自大,、拼命炫耀顯示自己的人的舉止行為,,其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
同理,,“跨”是三步并作兩步走的意思,,也就是一條腿抬起來還沒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這種走法也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怎么可能實現(xiàn)呢,?跨是為了加快速度,但是,,跨的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這么一跨就走不了路了。
人為什么要跨著行走呢,?這是情緒焦躁的表現(xiàn),。從這里可以知道,急于求成,、焦急煩躁辦不成事情,。跨這一動作本身并沒有錯,,關(guān)鍵在于人的動作和行為是否能達到目的,,如果不能達到目的就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就屬于不合道德的行為,,所以也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了,。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幾句在前面的章節(jié)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老子為什么重復出現(xiàn)這幾句話呢,?正是為了強調(diào)不合道德的害處。這里面也隱含著老子以退為進,、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曲則全”,,也就是不故意去表現(xiàn),、張揚自己是比較明智的行為,自以為是的人是無法彰顯自己的能力和優(yōu)勢的,,自我炫耀是沒有什么功勞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長久的。
“自伐”一般包含四層含義:一個是只把自我看作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把整個世界看作是生活的主宰,;一個是只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按整個世界的意志行事,;一個是只看到自己所成就的一切,,而看不到整個世界為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一個是在以上錯誤認識的基礎(chǔ)上,,人們只看到自我活動之于自己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而看不到整個世界的活動之于自己生活的意義與價值,這樣一來,,自我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也就變得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了,。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些都是人類的通病,。老子在這里再三說明,,一個人有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時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但是,,從道理法則上講,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為,,卻是“余食贅行”,。“余食”指的是多余的,。“贅”就是瘤子,。我們的身體在任何部位長出一個瘤子,,那都是多余的?!拔锘驉褐?,任何一樣東西,都有自然的定形,,變體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長出來一個多余的附件,,不但給自己增加負擔,,而且還令人討厭。植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nèi)祟惸??所以,有道之士自處的時候絕不會“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樣才算合乎道行,。
由上可知,做人不可過于虛榮,、張揚和妄自尊大,。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怎樣才能做到身處鬧市而拋卻浮華,,做一個合于道德的人呢,?這就要求我們不僅看到自我存在和自我活動的意義和價值,還要看到整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做到這點,,人們才可以避免產(chǎn)生自高自大和自我炫耀的心理。一個能夠認清整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的人,,一定能夠在自己的心中激發(fā)起對整個世界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其唯于道而論之,,若郤至之行,,盛饌之余也。本雖美,,更可穢也,。本雖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為疣贅者也,。
事物太過急于前進就要失去平穩(wěn),,所以說踮腳站不久。上面種種行為對于道而言,,就像是郤至的出使,,是豐盛宴會后的剩飯。本質(zhì)是好的,,多余的卻讓人討厭,。本來是有功績的卻自我夸耀,正像人身上的多余的肉瘤,。
蘇轍《老子解》
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茍以立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為未足,,而加之以跨,未有不喪失其行立者,。彼其自見自是,、自矜自伐者,亦若是矣,。譬如飲食,,適飽則已,有余則病,。譬如四體,,適完則已,有贅則累,。
人沒有不能站立行走的,,但是站還沒站穩(wěn)就要抬起腳后跟,走路還沒走好就要邁大步前進,,都會使人喪失他們本來的站或走的穩(wěn)定狀態(tài),。自我表現(xiàn)、自以為是、自我夸耀,、過分看重自我的人都跟這差不多,。比如說飲食,吃飽就可以了,,吃多了就會生?。槐热缥覀兊纳眢w,,完好就可以了,,多了個贅瘤就會影響人的正常行動。
【經(jīng)典譯文】
在有些《道德經(jīng)》版本中,,本章被放在第二十二章的前面,,它們內(nèi)容相互一致,語言風格類似,,都是講述“以曲求全、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包含著辯證法的觀點,。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指踮起腳跟想要站高,,反而站立不?。贿~大步子想要快走,,反而不能遠行,。老子通過這組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違反規(guī)律想要急于求成,,想好高騖遠是不可能成功的。現(xiàn)代社會中什么都追求時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固然是好事,,然而很多時候,人們?yōu)榱俗分疬@種時效上帶來的利益反而忘記了最應(yīng)該堅守的根本規(guī)則,。媒體上曾報道過-一篇“某縣加強工作進度,,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就蓋成一座大樓”的消息。然而,,這個消息卻引起了很多專家的懷疑,,因為人們知道,普通的建筑建設(shè)用水泥,、混凝土等都是有一定硬化時間的,,在達到規(guī)定強度前就進行下道工序是不符合工程規(guī)范的。后來,在使用中該樓房果然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墻體裂縫過大,,結(jié)構(gòu)在建成后發(fā)現(xiàn)變形等。建設(shè)方不得不繼續(xù)投入對該大樓進行休整加固,,最不僅時效沒有取得,,反而損失了更多的資金。
“自見者不明”,,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現(xiàn)固然應(yīng)該有,,但這一定要有一個度,。過了頭的自我表現(xiàn)不僅不會讓人稱贊,反而會讓別人覺得幼稚,,沒有深度,,讓人厭煩。沒人喜歡一個成天炫耀自己優(yōu)點的人在身旁,,甚至很多時候過于炫耀還會招來禍患,,如老子前面所說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自是者不彰”,,即自以為是的人得不到認可。被別人認可是每個人的渴望,,真i E能做到無名無欲,、寵辱不驚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為了讓別人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為了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功勞,,很多人開始大肆吹捧,甚至雇傭?qū)I(yè)團隊對自己進行包裝,、炒作,。但其實人們都明白“會叫的狗不咬人,會叫的貓不捉老鼠”,,整天沉迷于自我吹捧的人,,哪有時間去研究真學問,哪有時間夫做真功大,。,。炒來炒去,最后真正的能力還是會暴露在世人面前,,最后成為一場笑話,。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和前面兩條的道理是一樣的,,就是要人們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書》上說“滿招損,,謙得益”,《詩》上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論語》中說孔子“溫良恭儉讓”,都是要求人們要懂得謙讓之道,。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些德行就像余食贅肉一樣,,讓本來有功、有能的美好的一面變得丑惡,,所以說普通大眾都應(yīng)厭惡它們,,更何況那些修道之人呢。這些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并不容易,也許只有老子說的能致虛守靜的得道之人才能做到,。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yīng)多反思,自己是否保持著一顆謙虛謹慎的心,,是否曾在哪些地方驕傲白滿了,,每日多加省悟,才能保持不敗不廢,。
【哲理引申】
《三國演義》中的典故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信于拈來幾個,,書中的興敗存亡也都讓人嗟嘆不已。呂布作為小說中的第一猛將自古就毀譽參半,,有人說他殺父求榮是個無恥之徒,,也有人說他是個沒有心機的性情中人,有人認為他勇武無匹為天下英雄,,有人說他只會逞匹夫之勇.....
呂布十分勇武,,在并州任職,并州刺史丁原對他很親近認其為義子,。董卓入京后把持朝政,,丁原征討他,,在李肅的勸諫下呂布殺死丁原,投降了董卓,。董卓對呂布也十分喜歡,,同他發(fā)誓結(jié)為父子。后來王允等人為了除掉董卓定下連環(huán)計,,呂布為了貂蟬又殺死了董卓,,不久在董卓部將的攻擊下逃出了長安。
失去了根據(jù)地的呂布只好寄人籬下,,開始他準備到占據(jù)江淮一帶的袁術(shù)手袁術(shù)兵多糧足,,也止準備吸收天下豪杰。但哀術(shù)對呂布卻十分厭惡,,因為呂布為人十分驕恣,,經(jīng)常縱兵抄掠,,于是就拒絕了他,。呂布無奈,只好向北投奔袁紹,。在袁紹處,,呂布幫助其對抗黑山軍張燕的軍隊,建立了很大的功勞,。有了功勞以后,,他便忘記了自己寄人籬下的處境,屢次恃功違反袁紹的命令,,他手下的將土也不時搶劫,、掠奪。呂布多次向袁紹要求增加軍隊,,袁紹不同意,,并開始懷疑呂布,派甲土暗中要除掉他,,呂布只好逃離袁紹的地盤,。
曹操征伐陶謙,兗州守將陳宮,、張邈聽說呂布是個英雄,,就背叛了曹操,迎接呂布占據(jù)兗州大部分地區(qū),。但曹操是個強勁的對手,,經(jīng)過長期混戰(zhàn),呂布被擊敗,,不得不帶領(lǐng)部下逃亡徐州,。劉備對呂布十分恭敬,,收納了他。呂布見狀又忘乎所以,,以致稱呼劉備為賢弟,,惹得劉備手下的將領(lǐng)們很不高興。后來呂布趁劉備出征袁紹,,襲擊了徐州,,雖然與劉備暫時言和,卻也結(jié)下了仇怨,。
曹操前來討伐,,陳宮聞曹兵至近,于是獻計說:“現(xiàn)在曹兵遠來十分困乏,,我們應(yīng)該速戰(zhàn)速決,,不應(yīng)該讓敵人得到休整?!睕]想到呂布自負地說:“我單騎即可縱橫天下,,何愁曹操!讓他下寨吧,,以后我親自擒住曹操,。”后來曹操兵敗一陣,,呂布對自己的勇武更加自信,,陳宮建言加強防守西寨,呂布僅是高傲地回答:“他今日輸了一陣,,如何敢來!”后來西寨果然被曹操偷襲,。
呂布屢次被曹操擊敗,不得不困守徐州城,,然而此時他還是自以為天下無敵,,驕傲不聽勸諫,,最后被手下部將捆綁起來獻給了曹操,。被俘后,呂布向曹操乞降,,看到了座上的劉備,。此時,呂布頭腦里想的盡是“轅門射戟”這些對劉備的恩惠,,完全忘了自己忘恩負義奪取劉備根據(jù)地的事兒,。于是對劉備說:“您不記得轅門射戟的事兒了嗎?”劉備本來就對其厭惡至極,見此時他還只記得自己給別人的恩惠,,而不記得自己的過錯,,就立刻向曹操進言,,提醒他丁原、董卓的往事,,借曹操之手將其殺掉了,。
呂布雖然勇猛無比,卻完全不懂為人處世之道,。他為了高官重寶不惜殺死自己的兩任義父,,還屢次恩將仇報、見利忘義,,雖然得到了一時的利益,,卻喪失了在世上立足的根本,那就是“仁義”,,以至于沒人再敢相信他,,無論到哪兒人人都會提防著他。這樣的行為正是老子所說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再者他總是夸耀自己的勇武,將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聽不進他人的正確建議,,還總將自己對別人的恩惠放在嘴邊,最后終于招致了殺身之禍,。所以說,,不論人有何等才能、如何勇武,,“自見”,、“自彰”、“自伐”,、“自矜”都是會招致禍患的,。